方班前沿秀第三十七期: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教授做关于“人工智能系统安全”的主题报告
2025年10月16日,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“方滨兴院士班”(方班)2025级学子齐聚广州大学黄埔校区B1栋109报告厅,迎来本学期第三十七期方班前沿秀。本次报告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院士担任主讲嘉宾,以“人工智能系统安全”为主题,给在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报告。

报告围绕“人工智能系统安全”的背景、挑战与治理框架展开。管院士首先强调,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关注的是“系统”而非仅限于算法本身,尤其聚焦于工业等关键领域的实际应用。他指出,人工智能系统安全是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涵盖网络安全、软硬件系统安全、信息安全、内容安全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以及数据安全六大维度。在此基础上,管院士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系统在构建过程(数据层、模型层、框架层)和应用过程(滥用与失控)中面临的核心安全风险:包括数据投毒、隐私泄露、模型后门、幻觉生成、提示注入攻击、越狱行为以及深度伪造等问题。

针对这些挑战,管院士介绍了其团队在多个方向的前沿研究成果,如基于梯度还原的隐私泄露防御、全周期后门检测技术、对抗提示注入的动态沙箱机制、多模态深度伪造内容识别方法等。此外,他还特别强调,当前人工智能安全本质上仍是“矛与盾”的持续博弈,目前并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。同时,管院士还深入探讨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(CPS)的安全隐患,并以伊朗核电站“震网”病毒事件为例,揭示网络攻击是如何导致物理系统瘫痪,这个案例警示了我们网络空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,所幸基于国产安全管控芯片构建“云-边-端”一体化纵深防御体系的技术路径,已在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和无人机等领域开展应用探索。

在治理层面,管院士主张采取“技术+管理”双轮驱动策略,呼吁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、伦理规范与分级分类监管体系,也要加强国际上的协作,推动标准建设与落地。他特别指出,未来人工智能系统安全需覆盖全生命周期,应该重点提升对数据投毒、模型滥用和框架漏洞的防御能力,并发展可溯源、可追责的深度伪造检测与反制技术。同时,管院士也勉励方班学子要勇担使命,在人工智能安全这一“默默无闻却惊天动地”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。
最后,管院士总结了整个讲座讲授的内容,梳理了从研究动机到挑战,再根据挑战讲解了具体研究。此过程由浅入深,讲解的即清楚又有趣,让在场的师生感到受益匪浅。此外,管院士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前沿和专业的展望,涉及到超大规模协作、动态开放环境协作、非合作环境下可引导协作、群体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。面对管院士生动且精彩的讲解,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发自内心的为管院士鼓掌。

报告结束后,管院士与现场同学就人工智能安全未来重点方向、开源框架风险、手机终端后门、关联数据隐私保护等热点问题展开热烈互动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此次报告不仅加深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复杂性的理解,也激发了自身对投身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第三十七期方班前沿秀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。
整理:叶哲 戴楠俊
校对:王乐老师 鲁辉老师 殷丽华老师
责任编辑:鲁辉老师